★特輯 絕種(瀕危)&外來種動物篇★


淡水魚 各種海龜與陸龜 青蛙與蟾蜍 章魚、烏賊、貝類等 鯨魚與海豚 蝦、蟹、鱟等甲殼動物 海水魚 鯊、魟等軟骨魚類 動畫卡通、漫畫、電玩類食玩轉蛋 狗和小動物等寵物 特別展示、情境、食物或其他各項 貓貓館,包括昭和貓系列 昆蟲 鳥類 蛇、鱷魚等爬蟲類動物 哺乳類動物,包括朝隈俊男先生作品 章魚、烏賊、貝類等 鯨魚與海豚
     
               
               
 

   談到滅絕的這些動物,除了因為環境或時光變遷而消失﹙如始祖鳥 、猛獁﹚,或是境內滅絕﹙例如日本境內的野生朱鷺、白腹黑啄木﹚ ,到不至於難過;但大部分卻都因為人類的濫捕,或是棲地遭受破壞而導致滅絕,這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雖然隨著生化與複製科技的進步,在未來極有可能讓這些已經消失在地 表的動物重見天日,但是那又如何?
這就像史蒂芬金的恐怖電影「禁入墳場」一樣——即使牠們回來了,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牠。
更不用說把牠野放後,對大自然的生態圈會產生怎麼樣的變化;因此恐怕終其一生,只能存在於動物園或馬戲團了。

 

宮川アジュ老師這一系列絕種動物,具有Q版造型的幾個元素 :大眼睛、高額頭、大腳丫與3頭身等;所以精緻度也就不去苛責了。
市場上因為沒出現過類似題材,所以頗受好評與注目。可惜今日我們只能從可愛版的蛋玩去了解滅絕動物,還真是帶有令人鼻酸的哀愁…。

宮川老師的網頁上還有已完成而未販賣的系列 ,等著有興趣的企業來量產。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還能看見Q版傳說中的生物。

題外話,就在預計發表本系列的前一晚上,我前前後後寫了好幾個鐘頭,約莫3000字的心得與資料,竟然在Gmail裡的草稿夾人間蒸發。
這是天意嗎?我努力把這些文獻給挖了出來,竟然得到如此下場…真叫人氣餒啊。﹙不過隔1小時後,就打起精神了,所以才有本文的出現﹚

此外因為網路商的升級﹙價格不變﹚,使得鶴齋的網路空間與流量,都具有相當的增加;所以從2008年開始,活水有魚報告的照片部分,將改用更大的圖檔。
而拍照的工具方面,也從原來的DC+棚拍,變成DSLR+外閃,希望能給各位帶來更好的視野。

(以上寫於2008年2月)

 

ka009ka特別把這兩個主題放在同一館中,因為都有著相同的意義。
一個是除非基因工程有顯著的突破,否則人們永遠只能緬懷過去的滅絕動物;

另一個則是人類各種活動(放生、棄養、運輸)造成的外來種問題。
兩種主題所言之生物,一個人人惋惜,一個人人喊打。同樣是生命,命運卻不同。但歸納起來,除了自然滅絕外,卻都是因為人類所造成。
 

在寫這段文章的同時,又見物種滅絕的傷心案例。  原出處

全球僅存的雄性北非白犀牛(northern white rhino)「蘇丹」(Sudan),因健康惡化,為減輕蘇丹的痛苦,蘇丹所屬的肯亞歐佩傑塔保育區(Ol Pejeta)決定以安樂死結束蘇丹的生命。
歐佩傑塔保育區在(2018年3月20日)在其網站發布消息,表示45歲,全球僅存的雄性北非白犀牛「蘇丹」,由於高齡產生的併發症,導致肌肉和骨骼退化無法站立,且有大範圍皮膚傷口,為了減輕痛苦,該機構已在19日安樂死蘇丹。
北非白犀牛現僅剩兩隻雌性,分別為蘇丹的兩個女兒「Najin」和「Fatu」。目前讓北非白犀牛物種延續的關鍵,在於發展體外受精技術,以北非雄性白犀牛的精子讓兩隻雌性白犀牛的卵子受精,並以南部雌性白犀牛作為代理孕母。
 

避免物種滅絕,好像是個遙遠的目標,但希望你我起碼做到省水、省電與惜物,來留給地球上除了人類以外的物種,多一些喘息的空間。至於避免外來種,至少要做到不要購買,放生與棄養。也希望你我在賞玩這些動物蛋玩之餘,能記取滅絕的傷痛,避免外來的噩夢。

 

相關連結

宮川アジュ老師官網       日本の妖怪      伝説の生き物    百度_鸚鵡吧_世界滅絕鳥類

維基百科關於絕種動物(日文)        (中文)      國際在線論壇—高清晰近代滅絕鳥獸圖                  

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朱鷺(日文又名鴇) 精緻度★★★☆ 塗裝度★★★ トキ

學名Nipponia nippon,英名Japanese crested ibis或Crested ibis,日本境內野生種於2003年滅絕;現今所存為中國輸入。

朱鷺也是動物蛋玩常見的飛羽,這是因為近代滅絕而產生的彌補心態嗎?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斑驢 精緻度★★★☆ 塗裝度★★★☆ クアッガ

又名擬斑馬,Equus quagga quagga 原產於南非的草原,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似馬,最後一頭於1882年8月12日絕種。
您可以從這個維基的網頁,看到世界上唯一一張牠的照片。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島袋鼠 精緻度★★★☆ 塗裝度★★★☆ シマワラビー

1931年絕種,無中文譯名,名字為日文翻譯。
作品充滿著天真的眼神與可愛的身影,原作還有觸鬚,但是蛋玩版卻沒有。不過ka009ka懷疑,世上真有這種藍毛的有袋動物嗎…?還是純粹只是塗裝上好看些?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日本狼 精緻度★★★ 塗裝度★★★ 日本オオカミ

在日本原產有2種狼,即北海道狼和產於本州、四國、九州的日本狼。北海道狼約在西元1900年就已滅絕。
雖然迄今還有人認為日本狼仍然生存著,可是每次把捉到的狼送去鑑定,卻發現其實是狐、狸或野狗。

日本狼曾經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一種狼。肩高三十五公分,體長一公尺,是世界上體型最小,最稀有的一種狼。居住在本州、四國、九州的山林中。 
1907年(明治38年),奈良縣的吉野郡鷲家口,捕獲了一隻日本狼,而這隻被確認為最後一隻。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大海鴉  精緻度★★★ 塗裝度★★★☆ オオウミガラス

又名大海烏、大海雀、大海燕,學名Pinguinus impennis,英名Great Auk或Garefowl。是種不會飛的鳥,曾廣泛存在於大西洋周邊的各個島嶼上,大海雀最終滅絕還是由於人類任意捕殺,和對其棲息地大面積開發所致。而牠與蛋的標本也成為價值昂貴的收藏品,更加速其絕種的步伐。
1844年7月3日,在冰島附近的火島(Eldey)上,最後一對大海雀在孵蛋期間被殺死。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琉球狐蝠 精緻度★★★☆ 塗裝度★★★☆ オキナワオオコウモリ

Pteropus dasymalus (Ryukyu flying fox) ,1870年絕種。

作品為了能放在展示架上,把腹部的地方做成了切面。雖然如此一來可以安穩擺放,不過牠的姿態卻讓我聯想成端午節的龍舟…。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始祖鳥 精緻度★★★★ 塗裝度★★★★ しそちょう

學名: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英名Archaeopteryx。始祖鳥的大小及形狀與現代的喜鵲相似,牠有著寬而圓的翅膀及長尾巴。羽毛也與現代鳥類相似,但牠卻在顎骨上有鋒利的牙齒,腳上三趾都有彎爪及有長的骨質尾巴,約生存於1億5千萬年前。
特別說明一下,始祖鳥與孔子鳥並不相同;人們發現孔子鳥是填補進化史空缺的過渡物種﹙就是始祖鳥進化成現代鳥類中間﹚。您可以從 這裡 比較其相異之處。

雖然始祖鳥在動物類蛋玩多如牛毛,但如此可愛的造型並不多見。

 

 システム 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 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  宮川アジュ  始祖鳥 精緻度★★★★ 塗裝度★★★☆ しそちょう(隱藏版)

本來不想收異色的隱藏版,但是發覺塗裝真的還不錯,所以就一併收了。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琉球林鴿 精緻度★★★ 塗裝度★★★ リュウキュウカラスバト

學名Columba jouyi,英名Ryukyu Wood Pigeon。全長約40公分,1936年南大東島捕獲的為最後一隻。作品天真無邪的模樣令人發噱,可惜已不存在於世上。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袋狼 精緻度★★★ 塗裝度★★★ フクロオオカミ

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
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於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死亡後,就再也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袋狼的嘴可以張大成180度,通常以潛伏樹上,再突然跳到獵物背上,將獵物的氣管咬斷。因為經常襲擊牲畜,所以被牧民痛恨,而加快了其滅亡之路。在1888至1909年間,共計有2184隻袋狼遭到虐殺。

澳洲博物館館長麥克•阿契表示,袋狼將在五十年內透過基因複製科技重現於世。

當年只靠幾隻槍管就讓牠從此消失,現代卻不知要耗費多少心力財力才讓牠「復活」。您說,這樣值得嗎?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猛獁(長毛象) 精緻度★★★ 塗裝度★★★ エンペラーマンモス

約於12000年前絕種,共有五個種:哥倫比亞猛獁、侏儒猛獁、傑弗遜猛獁、南方猛獁與真猛獁。
因為象牙實在巨大,本作是這系列目前唯一需要組裝的。但是象牙的顏色過於慘白,這是個人覺得有些不自然之處。另外「長毛」的感覺也沒有適度表現出來。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吉柏特鼠袋鼠 精緻度★★★☆ 塗裝度★★★☆ ギルバートネズミカンガルー

作品把有袋類動物的特徵表達出來— —腹部還有隻小袋鼠。網路上找不到相關譯名…,只有宮川アジュ老師的官網有說明。為了紀念發現牠的18世紀英國學者George Gilbert ,因此日文有「ギルバート」。鼠袋鼠科 Potoroidae 又稱(鼠蹼)科或泊托袋鼠科,旗下包括了鼠袋鼠(鼠蹼)和麝袋鼠。1900年絕種。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白腹黑啄木鳥 精緻度★★★ 塗裝度★★★☆ キタタキ

學名Dryocopus javensis,英名White-bellied Woodpecker。
作品指的是朝鮮半島與日本産的亞種,於1920年絕種。體長可達40公分的大型啄木鳥。除了腹部為白色外,身體為黑色。雄鳥具有紅色冠羽及頰斑;雌鳥則為黑色。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日本海驢 精緻度★★★☆ 塗裝度★★★ ニホンアシカ

英名Japanese Sea Lion,日本海驢是原產於日本沿岸唯一的海獅科動物,因為食物來源魚類,遭人類大量捕撈,以及為了取其皮毛油脂的獵殺,而導致絕種。

1975年為最後目擊例。現今的大阪市立天王寺動物園、東京都羽村市立動物園,保有其剝製標本。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渡渡鳥 精緻度★★★☆ 塗裝度★★★☆ ドードー

或作嘟嘟鳥、度度鳥(Dodo),學名Raphus cucullatus,英名Dodo。又名模里西斯渡渡鳥,是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所以模里西斯國徽上有渡渡鳥的畫像)。
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因為牠不怕人,又不會飛行,加上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導致徹底絕滅。
「dodo」一詞來自葡萄牙語的「doudo」或「doido」,為愚笨之意,當初可能來自渡渡鳥蠢肥的體型和不懼人類的習性;1681年絕種 。

 

 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戦え絶滅動物フィギュアコレクション2  宮川アジュ  渡渡鳥 精緻度★★★☆ 塗裝度★★★ (ドードー)シークレット

異色隱藏版。白色毛使牠看起來像是冬季奧運冰上競速的選手…。

 

 TAKARA TOMY A.R.T.S  立体カプセル百科事典 注意!!日本の外来生物ストラップ  浣熊 精緻度★★★☆ 塗裝度★★★☆ アライグマ

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的一種動物。源自北美洲,因其食前要將食物在水中洗濯,故名浣熊(「浣」字讀作ㄏㄨㄢˇ在臺灣則讀作ㄨㄢˇ)。浣熊通常重5.5到9.5公斤,但有記載的最重的可達28公斤。眼睛周圍為黑色,尾有5-6個黑色環紋,體長65至75公分,尾長約25公分,皮毛的大部分為灰色,也有部分為棕色和黑色。也有罕見的白化種。
浣熊是夜行性動物。雜食性,食物有水果、昆蟲、鳥蛋和其他小動物。雖然是野生動物,但浣熊非常適應人類城市的生活,有些族群以都市為棲地,生活在近郊的浣熊常會潛入人類住處偷竊食物,加上眼睛週遭的黑色條紋特徵,因此被稱為「食物小偷」。
浣熊的交配季節為1或2月,在4或5月產下幼子(受天氣影響),一胎4至5個。其一般住在樹洞、地洞或山洞中。幼仔夏末就能斷奶,開始獨立生活。浣熊並不冬眠,但嚴寒的冬季會躲起來。浣熊一般只能生活幾年,野生的已知最長壽命為12年。
牠們的視覺並不發達,因此需要用觸覺來辨別物體。但是前爪上有一層角質層,有時候需要浸在水裡使其軟化來提高靈敏度,所以看起來就像是把食物或者其他物品清洗乾淨浣熊吃食物前要洗一下。
有一段時間浣熊曾因其皮毛而被大量捕殺,但數量現已恢復。在北美洲,浣熊不時因為在公路附近出沒而被汽車撞死。如果民區有浣熊出沒,晚間時分遛狗要格外小心。小型犬被浣熊襲擊受傷甚至致死的事件時有發生。
浣熊也可以當成寵物飼養,跟狗一樣聽得懂人話,從小飼養的話會比較聽話,但畢竟浣熊是野生動物,也是有野性的,經驗不足就飼養可能會被牠咬傷或抓傷,在飼養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了解浣熊的習性,並且切勿隨意棄養。在美國,狂犬病最大帶原者不是狗,而是浣熊。台灣已經開始有浣熊寵物的出現,希望不要步上日本的後塵才好呀。
(以上整理自維基百科)


作品攀爬在禁止標誌的模樣十分可愛,翹起的後腿更是充滿平衡的生物力學。加上不差的塗裝度與吊飾後,簡直讓人忘了牠們是外來種生物而放下戒心(甚至想養一隻)。

 

 TAKARA TOMY A.R.T.S  立体カプセル百科事典 注意!!日本の外来生物ストラップ  西洋蒲公英 精緻度★★★★ 塗裝度★★★☆ セイヨウタンポポ

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菊科蒲公英屬植物,因其繁殖能力強而在世界各地均被視為野草,在全球多個平原及溫帶地區均有其影蹤。分布於北美洲、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2,200米的地區,多生在低山草原、森林草甸以及田間與路邊。此外也有人將其視為藥草的一種。

同樣也是在禁止標誌上做文章,這次是利用它來表達正反面;然後有種從角落鑽出來的堅韌生命力存在…而這不就是強勢外來種的力量所在嗎?
再不留意外來種問題,也許幾萬年後,地球上所剩的生物就是這幾種而已呀。

 

 TAKARA TOMY A.R.T.S  立体カプセル百科事典 注意!!日本の外来生物ストラップ  紅耳龜 精緻度★★★★ 塗裝度★★★☆ アカミミガメ(ミドリガメ)

ノーマル & シークレット
學名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也叫紅耳彩龜、紅耳泥龜、巴西龜,是彩龜屬彩龜的亞種之一。
雖然紅耳龜又名巴西龜,但其原產地並非位於巴西,而是生存於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蘭德河流域。現已被不少家庭當作寵物來養殖或觀賞用寵物,但仍有餐廳拿來做為食用動物料理。黃腹彩龜及坎伯蘭彩龜是其同種近親。

本種原生於美國及墨西哥的密西西比河、格蘭德河水系,隨著寵物貿易被人類引入到世界各地,現在包括歐洲、中美洲、南美洲、北亞、南亞、中國大陸、台灣、泰國、澳洲、加拿大、夏威夷、南非等非原生地均有其野化種群。成龜龜甲長28公分,外眼角的部分有紡錘形的紅橘色斑紋,腹甲每甲板有1對或2對眼狀斑。
幼體有綠、黃、黑等鮮明的顏色。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鮮明顏色會漸漸變為不鮮豔的褐、綠和黑色主體的身體顏色。指間蹼發達,善游泳。
在河川、湖沼和濕地廣泛地生活。喜好日光浴,在水面上的岩石和漂流的木材上。受驚時會迅速逃入水中。雜食性,以小型魚類、兩棲類、甲殼類、貝類、水草等為食。
卵生,1次產2到25個蛋。紅耳龜是受歡迎的寵物,由於被釋放到野外,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建立族群。被發現在淡水與半淡鹹水流域, 包括海岸的沼澤池塘而且被認為與本土水生的海龜競爭。由於是雜食性動物,所以昆蟲、小龍蝦、蝦、蠕蟲、蝸牛、兩棲動物與小魚以及水生植物…全都遭殃。

小時候色彩鮮豔地讓人人想養,隨著體型變大而日漸黯淡,進而棄養在台灣不會乾涸的任何池子裡:高山小湖、公園水池、濕地小沼、廟前小塘…。
如果您想體驗這個慘狀,高雄可以去左營蓮池潭的某個龜池,擁擠的簡直讓人頭皮發麻。加上華人長期以來的放生龜放生魚觀念,更是讓牠成為台灣龜王而當之無愧。
本作的水準極高,讓人不禁猜測原型師是否為KOW大神…。但這麼棒的作品,卻因為人類棄養的因素,要在龜殼上畫上一個如值星官的紅色值星帶@@
 

因為作品整體的品質與價值是如此的高,所以隱藏版又是拿異色版(白化紅耳龜)來充數這件事,就不是那麼讓人在意了。

 

 TAKARA TOMY A.R.T.S  立体カプセル百科事典 注意!!日本の外来生物ストラップ  白頷蛙 精緻度★★★★ 塗裝度★★★☆ シロアゴガエル

又稱白顎蛙,學名Polypedates leucomystax,為日本環境省指定特定外來生物,也是日本侵略的外來種100大之一。學名有「白色上唇而常蹦跳」之意。原産於東南亞,日本在沖縄諸島、宮古列島、八重山諸島(石垣島)等地皆有移入之分布;無論是住宅或農耕地等。夜行性,樹上或地上皆可活動。繁殖期在4-10月,產下直徑5~8公分的淡褐色卵泡,附著於池塘裡的樹枝或水泥壁面。
日本在1964年沖縄本島發現,之後1997年宮古諸島、2007年石垣島相繼淪陷。研判可能是跟著貨物而蔓延開來。害處為覓食產卵處與原生種青蛙的競爭,還有線蟲寄生蟲的問題。目前防治法是發現並確認白頷蛙蝌蚪後就投藥來撲殺。

本作無論是前腳的攀爬與後腿的支附在禁止標誌上,姿態真是棒極了;說這個大紅標誌是另類的底座其實也不為過啊。

 

 TAKARA TOMY A.R.T.S  立体カプセル百科事典 注意!!日本の外来生物ストラップ  阿根廷蟻 精緻度★★★★ 塗裝度★★★☆ アルゼンチンアリ

學名Linepithema humile,原產於南美,體長約2.5mm。和其他螞蟻不同的是,阿根廷蟻在一個巢中有多隻女王蟻,新的女王蟻不會為了交配而外出,而是直接繼承舊巢,舊女王蟻則在舊巢旁另外築巢,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蟻群。
阿根廷蟻亦會利用人類的交通工具做長距離的遷移。女王蟻在條件良好時可產60顆卵,工蟻發育迅速,在房屋內或附近築巢時,成為騷擾性的大害蟲。由於生性兇悍,阿根廷蟻在入侵地與本地蟻種競爭下往往佔優勢,如美國加州自阿根廷蟻入侵後本地種螞蟻逐漸減少,甚至法國南部有原生螞蟻全軍覆沒的記錄。南非本地螞蟻在與阿根廷蟻的競爭中敗退,改變當地的植物,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ka009ka的工作環境與外來生物有點相關,這裡要講的是紅火蟻。

 

台灣受到紅火蟻入侵已經許久,但只要沒發生社會新聞就會漸漸被遺忘。

有一次從高雄楠梓出口到日本的貨櫃,到了目的地發現有幾隻紅火蟻。這下不得了,不僅繃緊神經,甚至在整個港口地上圍起黏膠帶,為的就是杜絕這可怕的小動物。

作品為了表達細長的螞蟻腳,採用了與透明部一起輸出再上色的方法。好處是可以得到漂亮纖細又不容易斷的昆蟲腳與觸鬚,而缺點當然就是看起來像是黏到捕蠅紙或糖漿一樣。這次與禁止標誌的融合是乾脆啃咬了一角,真是讓人拍案叫絕的創意。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悠久の喪失者 絶滅動物     大海牛 精緻度★★★☆ 塗裝度★★★☆ ステラーカイギュウ

學名:Hydrodamalis gigas,又名巨儒艮、無齒海牛或斯特拉海牛,是已滅絕的巨大哺乳類動物。牠們是海牛目中已知體型最大的物種,比起其近親海牛與儒艮都要來得大,而牠們也是生存至近代的海牛目動物中,唯一適應寒帶氣候的物種。大海牛於1741年在白令海峽發現,發現者為博物學者喬治·斯特拉,當時他正與探險家維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過大海牛活體的生物學家。當時大海牛的數目已十分少,主要生活在靠近科曼多爾群島白令島與銅島的近海水域。

大海牛在1751年時發表為一新物種,早於林奈提出學名格式的時間,加上27年內即宣告滅絕,已知沒有模式標本留存,因此曾經有多種學名被提出。現今採用的學名Hydrodamalis gigas由Zimmerman在1780年時命名,而無齒海牛屬(Hydrodamalis)則是Retzius在1794年時確立。19世紀時曾將大海牛歸入Rytina屬。大海牛另有兩個俗名,分別是borkèntier(德)與kapustnik(俄),前者含意為「像樹皮般的皮膚」,後者的意思是「吃甘藍的(cabbage eater)」。

根據斯特拉的記錄,大海牛身長約7.5公尺,體重4500至5900公斤,可長到10.7公尺長。大海牛的前肢粗壯但短鈍,呈槳狀,尾巴的外型與儒艮相似。斯特拉對牠們的描述:「這種動物從來不接近沙灘,一直棲息在水裡,皮膚又黑又厚,猶如橡樹皮,按身體各部分的比例,其頭部小。沒有牙齒,嘴裡只有兩片又平又白的骨頭,一塊在上頜,一塊在下頜。」除了不具牙齒以外,大海牛的另一項特點在於前肢末端僅有腕骨與掌骨,趾骨退化至幾乎完全消失,這點與海牛或儒艮不同。

大海牛以岩岸邊生長的多種大型海藻為食,僅取食柔軟的部分,據說當時每次大海牛吃了海帶以後,海帶的莖和根就會被衝到岸上。牠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以藻類為主食的動物,不過偶爾也會食用海草,但此說法仍有爭議。似乎不會潛水,至少進食時牠們只將部分身軀埋入水中,在岸邊啃食潮線附近接近海面的大型藻類,估計其覓食深度不超過1公尺深。斯特拉的記錄中提到牠們會「集體進食,幼獸會被圍在群體中央保護。」大海牛內外皆有寄生蟲,皮膚上有數種甲殼類動物寄生。天敵可能包括虎鯨與大型鯊魚。
由於大海牛不畏懼人類,加上活動範圍接近岸邊,行動又慢,因此相當容易捕捉。斯特拉描述牠們「從來不叫,即使受傷也如此」,不過群體間是否有彼此以叫聲溝通的情形不得而知。當有同伴受傷時,其他的大海牛會試圖加以援救,根據獵人的說法牠們會嘗試想拔出受傷同伴身上的魚叉。
當斯特拉第一次描述大海牛的時候,大海牛的群體已經很小,分布地區很有限,數量僅餘1,000至2,000頭。在人類發現牠們後不久,白令海地區湧入許多獵人,這些人的目標是捕殺生存於當地的海獺與北方海狗以獲取毛皮,而為了補給需求造成了大海牛的悲劇。這些人大量捕殺大海牛,吃牠們的肉、用牠們的皮來製造與修補船隻。已知1768年在白令島捕獲最後1頭大海牛,距離斯特拉發現他們的存在僅僅27年。部分學者認為,海獺的減少可能也是大海牛滅絕的原因之一,在其他生活於白令海的動物中,海獺可能是與牠們關係最密切的哺乳動物,因為海獺會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膽,如果放任海膽漫無止境的增加,很快地海藻林就會被破壞殆盡。因此當時海獺的減少可能也讓大海牛目臨食物短缺的壓力。

(以上整理自 維基百科)

作品的膚質與體態表現的不錯,五官的描述也沒含糊帶過;至於體色原本這類海獸就差不多是這樣…因此除了大分模線以外,堪稱是個好作品。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悠久の喪失者 絶滅動物     金蟾蜍 精緻度★★★★ 塗裝度★★★☆ オレンジヒキガエル

學名:Bufo periglenes,又稱環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Monte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現已為自然保護區)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因此被稱作金蟾蜍。金蟾蜍1966年由爬蟲學者傑伊·薩維奇(Jay Savage) 發現並正式命名,1989年以後,金蟾蜍再沒有被發現。至2006年,金蟾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為絕滅,由於全世界範圍內兩棲動物數量不斷下減,金蟾蜍絕滅的實例也被許多相關學者研究,一般認為,造成金蟾蜍絕滅的主要原因為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
成年雄金蟾蜍體長3.9~4.8公分,全身為金黃色,皮膚光澤明亮,與普通蟾蜍有很大不同。雌金蟾蜍個頭略大,體長4.2~5.6公分,外形與雄金蟾蜍有很大不同,皮膚為黑底伴有深紅色大型板塊並鑲有黃邊。由於金蟾蜍由被人類發現至絕滅僅數十年時間,因此人們對金蟾蜍的研究有限。
金蟾蜍主要生活在地下,僅在交配季節現身到雨林中來,交配季節一般在乾燥季節過後,降水量略有升高的4月份,持續數周的時間,此時,雄蟾蜍會大量聚集地面上的水窪中,等待雌蟾蜍的到來,雄蟾蜍會相互爭鬥以獲得交配的機會,直到交配季節的結束,此後,雄蟾蜍會重新隱秘到地下,雌蟾蜍會將卵產在季節性的水窪中,每次產卵平均228個。兩個月後卵會自動孵化成為蝌蚪。

1987年,美國生態學家和爬蟲學家瑪撒·克朗普(Martha Crump),曾幸運地觀察到了金蟾蜍的交配場景。她在她的一本研究金蟾蜍的著作中,曾描述金蟾蜍的交配場景為,「我所曾見過的最不可思議場景之一」,「它們像散落在森林中的寶石一樣」。1987年4月15日,克朗普又在她的野外日記中記錄到,在一個普通廚房下水槽大小的水窪內發現了133隻等待交配的金蟾蜍。5天後,她又發現先前的水窪已經變干,「所有的卵都已經被風乾附在地面上」,克朗普將此規因為聖嬰現象的影響。金蟾蜍嘗試在5月份重新進行交配,這次克朗普共發現了43500隻卵,其中僅有29%能夠倖免於乾燥的氣候。

1966年,傑伊·薩維奇首次發現金蟾蜍,17年後,1987年4月至7月間,成年金蟾蜍的被發現記錄為1500隻。但隔年後的1988年,僅有10隻 或11隻被發現,其中一隻是被克朗普發現。1989年5月15日,克朗普再一次觀察到了同一隻金蟾蜍,但此也成為迄今為止人類觀察到金蟾蜍的最後記錄。

1994年,一些研究者曾試圖在當地重新找到金蟾蜍,因為與金蟾蜍親緣相近的蟾蜍屬種壽命可達12年,因此一些隱匿在地下的蟾蜍仍然有可能存活,但結果沒有任何發現。2004年,金蟾蜍的發現者薩維奇做出了一個關於金蟾蜍的評估報告,此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該物種定義為絕滅,其判定依據為,「最後一次觀察發生在1989年,而且大範圍的尋找也已經進行,但未有任何結果。」

關於金蟾蜍絕滅的原因,一些專業人士或相關機構給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澳大利亞生物學家提姆·富蘭納瑞(Tim Flannery )認為,金蟾蜍為哥斯大黎加第一個因全球暖化而滅絕的物種;美國北俄亥俄州爬蟲學者聯合會爬蟲學專家詹妮弗·內維爾(Jennifer Neville )指出,金蟾蜍的絕滅主要是由於聖嬰現象引起的氣候變化,此外過紫外線的增加、菌類物質、寄生蟲以及低pH值環境也是可能存在的原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給出的解釋為,可能是由於金蟾蜍的棲息地過於狹小,全球氣候變暖,壺菌疾病感染和空氣污染等多種原因的結果。

(以上整理自 維基百科)

外型與姿態和膚質皆不錯,眼部塗裝也不含糊…但其它部分厚重的上色讓整體水準衝不上來,好像只是把整隻蛙身丟到油漆桶再風乾而已@@
隱藏版(シークレット)網路上搜尋不到圖片,不過從蛋紙研判只是本款的異色版。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悠久の喪失者 絶滅動物     袋狼 精緻度★★★☆ 塗裝度★★★ フクロオオカミ

因為塗裝少了立體而使得它無比玩具感,可惜了外型還不錯的優點。但通常塗裝要有立體感也代表了生產線與成本的增加…因此也不太忍心苛責200日幣的扭蛋水準就是了。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悠久の喪失者 絶滅動物     朱鷺 精緻度★★★☆ 塗裝度★★★ トキ

常見於絕種生物系列的角色,原型師巧妙地加入了巢與蛋的元素,既讓作品不落俗套外,也省去了長腳鳥類麻煩的站立平衡問題。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悠久の喪失者 絶滅動物     度度鳥 精緻度★★★★☆ 塗裝度★★★★☆ ドードー

本 說到這隻度度鳥的水準,ka009ka認為它是蛋玩界的第一把交椅。除了腳爪表現得如香蕉皮攤在地上般的怪異外,無論是型態與優異的塗裝、毛理的細緻度等,都有相當的水準。要不是有它的出現提高整系列的成績,其他動物還真的感覺如同廉價玩具大集合@@

 


 

回鶴齋藏書首頁 到本館入口! 到本篇文章最上端 到下一間展覽館^^

      

所有權聲明:圖、文部份,皆為"鶴齋藏書"®,"活水有魚"®所有;未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連結或再製。

All shapes and portraits of copyright, owned by the original company.